2014年课本名人素材高考作文备考运用要点及写作技巧

  一、课内素材在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第一节   课文素材与考场作文  的高速对接

   1.源头活水汩汩出——写作素材的回归挖掘

   同学们“全日制”地待在学校里,泡在课本中,而课本是古  今中外思想精英的呕心之作,经典之作,是吹尽黄沙得到的宝贵的金子。学生却耳濡目染不  为所动,提笔作文腹中空空,叫苦连连,真可谓抱着金碗去行乞。

   伊万·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给他的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巴格达商人在匆匆赶路。其时已是半夜,四周一片漆漆  黑。忽然山沟里传来了一个陌生的声音:“捡几块石头吧,这可是个难得的机会。”

   商人将信将疑,不过,他还是弯腰捡了几块,然后继续赶路。  他走啊走,走了几个小时,终于走到城里。这时天已渐亮了。他掏出了一块石头一看,原来  是块金刚石。赶忙掏出另外几块,结果不是金刚石,便是红宝石、绿宝石。商人高兴极了。  可高兴的同时又深深后悔,当时怎么不多捡一点?

   巴甫洛夫接着说,学习便好比捡石头,知识是真正的宝石,  等我们明白过来时,便会后悔自己没多捡几块。

   这个故事通俗却既巧妙又有深意。商人与学生作比,商人在  忙生意,自然不会关心捡什么石头,学生自有其以为值得忙的,休闲娱乐,学习为其当时的  “职业”,大多学生却不以为然。夜半的情境设置很妙,夜半的商人看不清石头的颜面,对  陌生的声音自然是将信将疑。学生在学习中还不能体会“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境,还不懂  得“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的神奇,缺少捡拾石头的内在动力就不足为怪。

   用这个捡石头的故事来说课文素材的积累与运用是再恰当不  过了。成天在山间穿行,成天与宝石相伴,不懂得捡拾,不懂得今日的捡拾将捡得一个与宝  石相伴的人生,这实在是对时光犯下的罪过,是对生命表示的最大的不尊重。

   据统计,在三年高中的语、数、英、政、史、地学科里,学  生接触到的人物或文学形象、历史事件、自然风物非常丰富,如中外古今人物有100 多个,  包括孔子、曹操、文天祥、焦裕禄、霍金等。文学形象将近100 个,包括林黛玉、刘兰芝、  罗密欧与朱丽叶等。历史事件有岳飞抗金、胡服骑射、南京大屠杀„„现实见闻有网吧、马  加爵杀人事件、刘翔的“飞翔”、美伊战争„„

   积累材料是写作的前提。学生有了材料,写作时就会情到文  至,思到笔随。作文训练中,我们可以用筛选的眼光从1~6 册课文读本中存在着相关或相似  的事例精华中提炼出一两句,加以分门别类,冠以诸如“爱国”、“素质教育”、“说话艺  术”等话题加以汇总,以丰富自己的作文资源。这里撷取几例加以说明:

   (1)表现礼贤下士、任人唯贤的。

   可以用信陵君礼贤下士、毛遂自荐等内容。信陵君尊重出身  低微的侯生,是任人唯贤的典型;而毛遂的自信和在关键时刻所表现的智勇,都表明真才实  学的重要,同时也说明人才是在实践的检验中才脱颖而出的。

   (2 )表现人生哲理的。

   比如论述事物是发展变化的,不要一成不变地看问题,就可  以运用《察今》中“荆人渡河”“刻舟求剑”等故事。这两个故事都谈到“世易时移,变法  宜矣”的道理;韩非子的《五蠹》认为古今社会不断变迁,法治应适合时代要求,“圣人不  修期古,不法常可”,还举了一个寓言“守株待兔”不知变通的故事。又如表现遵循量变与  质变的规律、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跬步”、“积小流”的名言。

   (3)表现和谐共赢、团结协作的。

   ①位于廉颇之右的蔺相如深知“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的  道理,于己于国不利,“定国双璧”名扬天下;

   ②六个大国虽强大却并不团结,甚至隔岸观火,勾心斗角,  居然被地处西北的秦国各个击破;

   ③紫藤罗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它们凭借紫枯树和篱笆,  以昂扬之姿向世人展示自己的美丽;枯树和篱笆,本无风景可言,但它们凭借紫藤罗和牵牛  花,成就一道道风景。

   (4)表现虚实相生、艺术人生的。

   ①维纳斯断臂之残缺,造就穿越时空的永恒之美;

   ②唐诗曰:“一叶飘零而知秋,一枝勃发而见春”;

   ③八大山人朱耷画鱼不画水,白石老人画虾不画水,留下空      白,“虚实相生”。

   (5)表现亲情及子女教育的。

   ①“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的言论给意气用事  的赵太后当头棒喝;

   ②父母越俎代庖,干涉子女自由,终酿成焦仲卿、刘兰芝    “自挂东南枝,举身赴清池”的悲剧;

   ③《病梅馆记》中的文人画士喜欢梅之曲、之欹、之疏,“斫  直、删密、锄正”,此心态不也与当代一些父母以己之所好,扼杀孩子个性发展有类似之处?  

   ④《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⑤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表现优势与劣势、主动与被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的道理的。

   可以引用《鸿门宴》中项羽与刘邦、《赤壁之战》中曹操与孙  权强弱对比作经典事例。

   (7)表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

   最典型的当数《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  乐而乐”。屈原的《涉江》里“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虽表现的是忠君思想,  不也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的忧国忧民吗?《过秦论》、《六国论》和《伶官传序》里“仁义不  施攻守之势异也”“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可以亡身”则比较突出地体现了要牢记历史教训。

   (8)表现修身与治学的。

   《论语》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师说》里“是故无贵  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强调的是虚心请教;《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  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突出的是治学要专心致志。

   (9)表现敢于怀疑、知错必改、善于纳谏的。

   《石钟山记》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是强调怀疑精神的;论述知错必改的可以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负荆请罪的故事,而《周  厉王止谤》可作反面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君臣二人是善于提意见和听意见的典型代    表。

   (10)表现乐观、豁达的。

   比较典型的如苏东坡《赤壁赋》中所写的“盖将自其变者而  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  者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生都有变和不变的一面,应丢开个人愁怀,保持豁达开朗的性格。

   (11)表现坚守气节、执著追求的。

   如《屈原列传》中“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

   醒”,《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梦  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等均属此类。

   (12)表现珍爱生命、积极进取的。

   如《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以及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等。

   (13)表现批判继承、大胆借鉴的。

   鲁迅的《拿来主义》中“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的拿来主义主张,在当今正处于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4)表现青春激情与气概的。

   如《沁园春·长沙》中“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体现的是青年人远大的理想和朝气蓬  勃的斗志。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则是青年才俊春风得  意、事业有成的写照。而《滕王阁序》中“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  之志”则表现的是一种处境虽不如意但仍能坚持追求自己的理想的豪迈气概。

   „„

   总之,在高三复习的紧张时间和关键时刻,教师在指导学生进  

   行作文复习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归教材,从教材中去  吸

   取有益的营养,特别是整理、积累课本里面的素材,并在平  时尝试着把材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这样,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信一定能提高学生的  写作水平。

   2.裁红剪翠费精神——课文素材的构段点拨

   

如果说积累材料是为了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活  用素材,妙用素材,强化学生科学的作文训练,就是为了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回头看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优秀作文,同样一个具有文化底  蕴的历史人物或典故被许多考生充分化用,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样一个“将相  和”事例,可广泛应用于“宽容”、“为人”、“团结”等各种话题中;同样一个人物形象  屈原,在对课文《离骚》、《屈原列传》等熟读成诵基础上,据话题需要,尽可能提取与话题  观点吻合一致、能触及人物特征与美好心灵境界的文化内涵词句,然后移花接木,添枝加叶,  最后再造想象成文。

   有资深的高考专家指出,一篇高考作文其实就是由两三个片  段或典型事例组成的。根据词组句、句组段,段组篇的原则,课堂上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  片段描写能力。

   下面介绍几种以文学人物屈原为素材构成文章段落的方法。  

     (1)引词摘句

   围绕话题或要引证的观点,搜寻学过的佳词妙句在行文中加  以灵活运用,不仅做到文采斐然,而且富有新意。如:

   屈原,一位有着一腔爱国热情却不能一展宏图的浪漫诗人,  一位选择和汨罗江一同哭泣的仁人志士,当时他是怎样失魂踱步江边,怎样怀石坠入江中,  我们已不得而知了。然而,我们能感受到他的无奈、他的悲痛与他对国家炽热的爱。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这是他对君主的怨,  对民生的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他对自己人生道路的肯定,对香  草世界的执著;“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是他捶胸顿足的哀叹,是他  痛苦无奈的自白„„屈原,愿你安眠于汨罗江,让你的精神美谈再续千年万年。

   (话题“我最喜爱的一个文学人物”片断)

   (2)虚拟环境

   环境有大环境(社会环境)和小环境(自然环境)之分,有时间  上的也有空间上的。虚拟环境要求学生注意联系时代特点,着眼社会背景,布设意象,营造文  化氛围来烘托人物灵魂,使历史人物更具有立体感,形象更饱满,表达也更具有感染力。如:  

   茫茫江畔,一袭白衣,披散着长发,一个孤独的背影在血红  残阳下渐行渐远。一瞬间,波涛滚滚的江水恢复了平静。而这残阳下的背影却成了秭归江畔  永恒的风景。他,就是屈原,一个选择了清波荡漾、选择了“人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  独清”的民族魂,这是屈原的选择。正是傲骨不驯的人生态度,五千多年来他的人格与名字  一直穿越于文明祖国的上空。

   (3)巧摹心理

   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由于自身与外部环境的不和谐而引发  

   内心的情感波澜,学生依据史实,紧扣话题,加以发挥想象,  

   用呼告、幻想、独白等心理手法,展现人物心灵历程,这要  求

   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合情合理的表达方式。如:

   浮尘障目,看清流常为浊水,观蓝天常为阴霾,眺绿野常似  荒漠。情感萦心,吾茫茫然然,神魂颠倒„„

   忆往昔,吾竭忠尽智,以事楚王,却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全因小人间之而遭放逐。我愤懑又奈何,于是我彷徨于江畔。

   吾志洁行廉,正道直行,自疏濯淖污泥,更为能唤醒楚怀王  忏悔之心,竭力劝谏„„唉,吾唯有一死。无奈吾之死,非但不能救楚国于危难之间,反让  奸佞当道,小人得势,使楚怀王客死异乡,如今敌寇侵犯,都邑沦陷。悲哉,悲哉!

   (话题“与生命对话”片断)

   (4)创设情节

   如果能高屋建瓴地理解课文材料,把握住内容蕴含的精髓后,  就可巧妙布设生活图景与事件,蕴含其独特的认识与情感。如:

   我站在高山之上,往前望去,大半河山在铁蹄蹂躏下痛苦呻  吟,楚国哀鸿遍野,人民流徙异乡,令人滴血不止;往后一看,竟是襄王与众人鼓乐升平,  一派靡靡之音。我的心弦,顿时像个怨女在血染的草原上拨动着,震得好疼。

   (话题“心灵的拷问”片断)

     (5)旁述评说

   对人物事迹高度概括,辅以议论抒情,使事、议、情、理融  为一体,震撼人心。如:

   屈原,你用自己一生诠释“忠贞不渝”“洁身自好”八字,  顺境时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逆境时你“眷顾楚国,心系怀王”;得志时你“正道直行”;  不得志时你“疏濯淖滓泥”,你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有日月齐辉之才,而你却怀才不遇。

   你的人生信条是“忠”与“洁”,即使在一个人格屈于权贵  的世界里,你也不随其流而逐其波,一边高吟“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一边自沉。

   (话题“人生信念”片断)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引导学生关注并吸收人文底蕴深厚的  文本内涵,拓展积累素材的空间,坚持走全方位、多角度的思维训练道路,坚持写作时对素  材巧用、妙用、活用、为我所用的策略,学生的“无米之炊”困惑便可迎刃而解,写作能力  也就逐步提高了。

   3.春色恼人眠不得——课文素材的主题定向

   “材料丰富”是《考试大纲》发展等级中的一条要求。要做  到材料丰富,就要选用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有典型意义的有异常说服力的材料,就要选用包  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小说戏曲、寓言故事等在内的有一定权威性的材料,就要选用包括  格言警句、俗语谚语、诗文语句、领袖言论等在内的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的材料。

   教材就是这些作文材料的后花园,写作时可以尽情地摘取每  一朵鲜花。

   (1)爱国主义思想

   几千年来,不少忠义之士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乃至生命对爱国  进行了阐释。可选用的例子,如《屈原列传》,爱国诗人屈原满怀赤诚之心,竭诚讽谏楚王。  即使被流放,仍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最后不忍看到楚国灭亡的结局,投江自杀。

   其他如烛之武、文种、邹忌、触龙、蔺相如、诸葛亮等。他  们深明大义,或解除国家燃眉之急,或使国家立于不败之地,或使国家内部更为团结,或“受  命于危难之际”,死而后已。

   (2)独立的人格

   独立的人格一般表现为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和敢于同邪恶势  力抗争而不妥协的斗争精神。可选用的例子,如《屈原列传》,“举世皆浊而我独清”的屈原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尔”。《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  得开心颜”。其他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毅然辞官回归田园;仕途失意  的欧阳修在滁州“醉翁之意不在酒”;屡遭贬黜的苏轼在(3)生命的价值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不能混沌一生,应该有自己的价值体  现。可选用的例子,如《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明  确地提出了生命的价值取向问题。司马迁易服受辱,却没有引颈自裁,并不是贪生怕死。他  隐忍苟活,就是要实现自己完成《史记》的志愿,让自己生有所值。《五人墓碑记》,五人作  为普通百姓,在反阉党斗争中“激于义而死”,演出了“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感人壮举。  

   (4)诚实守信

   诚信是立人之本,“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选用的例  子,如《柳毅传》,柳毅答应为龙女通信后,不避艰辛前往洞庭湖,不失信用。还可从不讲诚  信的角度论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因秦王“未尝有坚明约束者”,蔺相如巧妙地取回和    氏璧。还可从讲诚信要选择对象分析,如《屈原列传》,楚怀王和不讲信用的张仪讲诚信,上  当受骗,和齐国断了交,又损兵折将。

   (5)求知重学

   “学不可以已”,求知重学的美德,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发  展。可选用的例子,如《劝学》,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学习要积  累,持恒专一。“古之学者必有师”,求知就离不开向老师学习,如《师说》,无论身份贵贱,  无论年龄大小,都是学习的对象。其他如《弈秋》中谈到学习要专心致志;《师说》中提到求  学要不耻下问,《游褒禅山记》中强调治学要“深思慎取”,《项脊轩志》中归有光用自己的  行动说明为学要勤奋。

   (6)和谐相处

   和谐可以指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也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相处。前者可选用的例子,如《赤壁赋》,夜游赤壁时展现的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和明月交  织,露珠与水色辉映,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  《愚溪诗序》,愚溪“清莹透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愚溪的纯  洁秀美和作者高尚的情操融合在一起。后者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今两虎  共斗,其势不俱生”,蔺相如意识到搞好和廉颇的团结意义重大,因此一再忍让,避免和廉  颇发生争执,最后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了廉颇,两人也成为“刎颈之交”。《鸿门宴》,项伯徇  私情,项羽不听从范增的计谋,集团内部的不团结,致使杀刘邦的计划流产。而刘邦杀掉内  奸曹无伤,内部更加团结。

   (7)尊重人才

   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没有人才,社会就不能快速正常地发展。  可选用的例子,如《信陵君窃符救赵》,信陵君礼贤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  因而得到侯嬴、朱亥等人的真心帮助,却秦救赵,建立功业。《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  刘备三顾茅庐,得到诸葛亮辅佐,三分天下。尊重人才还要善于发现人才,不计较身份地位,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宦者令缪贤举荐门客蔺相如,给以施展才华的机会,蔺相如才在“完  璧归赵”“渑池会”等重大事件中立下奇功。其他如《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治国要唯  才是举,“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病梅馆记》提出尊重人才,要保护人才,不能扼杀  人才。《屈原列传》中楚顷襄王不任人唯贤而唯亲,加速了楚国的灭亡。

   (8)个人与国家

   当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顾全大局,把国家利  益放在前面。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面对廉颇的扬言,蔺相如“先国家之急  而后私仇”,装病不上朝,不和廉颇争列次,远远望到廉颇的车子,就赶紧掉头绕开。廉颇  虽然居功自傲,但最后还是改正了自己的错误,也是源于有一颗爱国之心。《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因国家不能早早重用自己,心生嫌隙,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  重,最后凭着自己的智慧劝退秦师。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伯因张良曾相救,看重人情  关系,泄露了军中机密,导致了项羽在鸿门宴上的彻底失败。

   (9)做事要讲究策略

   

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技巧,否则就可能  事与愿违。可选用的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用妻、妾、客蒙蔽自己的家庭琐事作  比喻,讽谏齐王接受了自己的建议,向全国悬赏纳谏,四国“皆朝于齐”。《触龙说赵太后》,  在大臣们劝谏赵太后陷入尴尬境地时,触龙巧妙地从自己疼爱孩子转移到赵太后身上,然后  用有功于国才能立身于朝的话打动了赵太后,说服她采纳了谏言。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也是  同类的例子。

   (10)勇于认错

     人无完人,不可能不犯错。犯错后要勇于认错,知错必改。  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居功自傲的廉颇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向蔺相如负  荆请罪。《烛之武退秦师》,国家危难关头,郑伯为不能早重用贤士烛之武而认错,使烛之武  答应为国出力。《勾践灭吴》中勾践因发动战争致使百姓大量伤亡而认错也是同类的例子。

   (11)听取他人意见

   面对他人的意见,不可以不考虑,但不能盲目听从,要有选  择地采纳。可选用的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了邹忌的劝谏,悬赏纳言,“战  胜于朝廷”。相反的例子如《鸿门宴》,项羽刚愎自用,不听从范增的计谋,对范增的示意不  加理睬,打破了范增借鸿门宴杀刘邦的计划。《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太后听取触龙的建议,《勾  践灭吴》中勾践听取文种的建议,夫差不听从伍子胥的劝谏。《烛之武退秦师》中秦伯听从烛  之武的建议,都是同类的例子。

   (12)要有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的忧患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为历代统治者所看重。  可选用的例子,如《伶官传序》,后唐庄宗李存勖继承先父遗志,亡燕灭梁。此后宠信伶人,  不理朝政,导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谏太宗十思疏》,魏征劝谏唐太宗“不  念居安思危”,犹如“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13)大智大勇

   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有勇有谋,在  “完璧归赵”事件中,施巧计取回和氏璧,怒斥秦王;在“渑池会”事件中,秦王不肯击缶,  蔺相如不惜以“颈血溅”秦王,斥退秦王左右。《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不畏强秦,孤身前  往秦师,对秦王晓以利害,凭借自己的才智劝退了秦师。《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嬴为信陵君  出谋划策,以死报知己也是同类的例子。

   (14)注重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选用的例子,如《石钟山记》,  苏轼不轻信旧说,有疑必察,为了探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进行  了实地考察,提出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有无”的观点。《报任安书》,司马迁为  写《史记》,周游各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终成“一家之言”。

   (15)借助外物

   治学处事离不开自己的主观努力,但也需要辅以一定的外部  条件。可选用的例子,如《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提出,具备了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的力量还不  行,“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  江河”,借助外物,弥补了自己的不足。《逍遥游》中大鹏“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也是同类  的例子。

   (16)贵有自知之明

   人在取得一定成绩时,往往会骄傲起来,因此能够对自己有  个清醒的认识,就很必要。可选用的例子,如《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身居相位,清楚地知  道自己与城北徐公相比,“弗如远甚”,因此当他的妻、妾、宾客都说他比徐公漂亮时,知  道受到了蒙蔽。

   其他可选用的例子,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宽容  忍让,《屈原列传》中楚怀王的因贪婪而被骗,《信陵君窃符救赵》中侯嬴、朱亥的知恩图报,  《陈情表》中的忠与孝,《逍遥游》中的摆脱束缚与追求自由,《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基础的  重要性等等。

   课文素材的主题定向,强调为文者应用课文素材的宏观把握。  任何素材入文,都必须听从主题的调遣,为主题服务。同一个素材,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其    表现的思想是不同的,其表现思想的忠诚度与可信度是不同的。因此这里强调写作者对课文  素材入文时的主动调控。

   4.马踏春泥半是花——课文素材的行文切入

   课文素材的行文切入,强调素材自身的表现力。入文的素材,  尽管受作者调遣统领,但它毕竟有自己特有的质地、属性。它必须服务于其力所能及的对象。  素材入文各处走走,找到自己足以安身立命之所。曹孟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必与夕  阳相伴,与晚霞为邻;陶渊明“种豆南山下”必与青山做伴,与淡酒交心。如果课文素材少  了行文切入的功夫,可能失却许多相处的和谐、表现的精致。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理应“同升一面旗,共爱一个家”,而  中学语文教学的普遍现状是分两个层面的东西,尽管它们共存一张肚皮。如果现行的阅读教  学能注重渗透作文意识,无疑将是一大标志性的突围,既能发挥文本对作文教学的资源作用,  又能通过写作实践促进对文本的解读和接受。纵观高考满分作文,语文教材是写作素材取之  不尽的后花园,转化得法,内化得当,“他山之石”定会收到“可以攻玉”之效。

   (1)以古诗文语言为切入点

   高考作文已不满足“语言通顺”的层面,要求用词生动,言  近旨远。这不是对语言本身的苛刻,而是在文章的整体关照下,语言所应承担的责任。“情  欲信,辞欲巧”,“志非言不形,言非文不彰”。语言的文采在当下的高考写作中尤为重要,  增强文采一要有丰富的情感,二要积累语言材料。从古诗文中汲取语言养料不失为一种终南  捷径。

   譬如某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迷宫行走》:“在寻寻觅觅、冷  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你在孤独与寂寞构建成的迷宫中找寻不到出路。只能望天而叹‘雁  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读来让人感觉语言简洁,意蕴丰厚。原因何在?是作者  

   恰到好处地化用了《声声慢》的一些语句使然)

   又如某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稳中求胜》:“沉稳从难而来。  一个人若没有经历无数的挫折与磨难,身陷蜜水与襁褓之中,自然无法拥有沉稳的性格,一  遇困境,便心浮气躁,岂能成所谓大事者哉?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没有经历磨难,便无法形成沉稳的性格,也  就无法取得辉煌的成就。始皇建秦以来,不居安思危,身陷声色犬马,心浮气躁,毫无沉稳。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倘若秦王不念纷奢,经历磨难,以求沉稳,则可  递三世以至万世而为君。”

   (作者将《出塞》、《过秦论》、《阿房宫赋》、《报任安书》等古  诗文和孟子、孔明等的“名句”信手拈来,随兴驱遣,显得从容不迫)

   古诗文蕴藏着丰富的语言资源。现行的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  (必修),就有10 个单元的古诗文,不啻为一个语言富矿。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仅注  重品味句子的意蕴和诗的意境,更要强调对古诗文语言的泛灵与修饰。坚持到底,不至于写  作时语言干燥,怎一个愁字了得。

   (2)以文本的主旨为切入点

   “文章以意为之主,字句为之役,主强而役弱,则无使不从。  世人往往骄其所役,至跋扈难制,甚者反役其主。”(王若虚《滹南诗话》)学生的思维大多  处于感性滑向理性的过渡阶段,因而行文立意是为一大忧。“诗文美者,命意必善。”倘若  学生灵动地移植已学的文本主旨,“意在笔先”的问题便能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

   湖北高考满分作文《矮纸斜行闲作草》的立意打破常规之路,  指向智慧之宫。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里的“矮纸斜行闲作草”是以闲适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与愤激;而文章逆意用之,实实在在地写出了一个青少年对“恬美”自由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不同于王勃的“君子安贫”,也不同于王维的“韵致”空灵。又如某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说  “安逸”》,开篇便引述《伶官传序》的例证,反驳“安逸”是一种“必然”的错误论点。接  着从古至今,以历代帝王贪图安逸而身死国灭的史实步步为营,自然引出“忧劳可以兴国,逸  豫可以亡身”的中心论点。

   中学语文教材不乏立意深远的佳作,教师可以目标性地撷取  些贴近生活、深蕴思想的文章进行深度探究,拓展学生作文立意的视野。譬如鲁迅《拿来主  义》、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房龙《〈宽容〉序言》和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等等。

   (3)以文本的人和事为切入点

   先看全国卷Ⅱ高考满分作文(节选):

   因为忘记所以铭记

   已经疲于应付功课;已经麻木看待周围一切;已经惯于把课  文铭记在心,却不知什么该忘记。更不知许多时候,正因忘记所以铭记。

   (一)史铁生

   是谁,青年时,惨遭不幸?是谁,坐在轮椅上痛斥老天的不  公?又是谁,在忍受了痛苦和悲伤之后成就了一段轮椅上的传奇?

   是你,史铁生!当你对生命失去希望的时候,你痛苦、自卑。  你诘问上天为何如此不公。你铭记痛楚与愤恨,你铭记上天的不公因此竭力挣扎。

   但是,在地坛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歌中,你渐渐清醒了,并开  始重新审视病魔„„

   (二)雨果

   若干年前,巴尔扎克不幸去世的那一天,雨果——这位曾与  他有过节乃至仇恨的大文豪——出现在悼念仪式上。他会说些

   什么,无人知晓。

   雨果开始诵读悼词„„

   所有人都惊讶了。他们听到的不是挖苦、讽刺或否定,而是  将被永远铭记的真诚的赞扬和肯定。

   雨果似乎健忘了,他竟忘记了两人的恩怨,甚至连他自己也不  敢完全相信。但是,他明白也一直铭记着:私人的恩怨不能影响对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判  断„„

   于是,我们这些后辈也逐渐懂得忘记,我们不再为困难苦恼,  不再为挫折气馁,更不为命运低头。

   我们也开始忘记,忘记人生中的障碍;也开始因为忘记一切  障碍所以铭记人生中更灿烂的光辉。

   文章选取史铁生和雨果两位中外作家的材料表现话题。史铁  生是不幸的,他学会忘记不幸,学会铭记幸福,拥有了精彩的人生;雨果不计前嫌,铭记巴  尔扎克的成功,忘记隔膜,拥有了真诚和大度。丰富而厚重的素材并不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就在尘封的记忆里,就在天天触摸的教材里,就在《我与地坛》之史铁生和《巴尔扎克的葬  词》之雨果等形象里。

   再如全国卷Ⅰ满分作文《择善而从》,以孔子的话“择其善者  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为论点,随后利用三则历史故事演绎和论证观点。它们分别是“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