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最喜欢的100个哲理故事2

  中学生最喜欢的100 个哲理故事2

   杨朱有个弟弟叫杨布,一次穿了件白布褂子出去,天突然下  起了雨。杨布就脱了外衣,穿着里面的黑布衬衣回来了。他家的狗仿佛看见陌生人似的,对  着他狂叫不止。杨布大怒,拿起一条木棍要揍它。杨朱从屋里出来说:“不要打它,你怎么  能怪狗呢?如果让你的狗出去时一身白毛,回来时变成了一身黑毛,你能够不奇怪吗?”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简要分析]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在个人长成过程中  要学会正确对待内因和外因。要重视内因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个人的成长首先  要靠自己的主观努力,碰到问题首先要从自身找原因。杨布碰到问题没有先从自身找原因,  而是责怪别人:怪狗不认识他,这是要不得的。

   【寓言典故】杀猪教子

   曾子的妻子上街,她的儿子又哭又闹,就对儿子说:“你回  去,妈妈回来就杀猪给你吃。”小孩这才作罢。曾妻从街上回来,见曾子正在捆猪,就说:  “你疯了,我是骗骗小孩的。”曾子说:“你怎么能骗小孩子呢?小孩子什么也不懂,只会  学着父母的样子。你现在欺骗孩子,就是教孩子去欺骗别人。做父母的欺骗自己儿子,做儿  子的会不相信自己的母亲,这样还有家教吗?”说完,就一刀戳进猪的喉咙里。

   [教学内容]坚持内因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简要分析]内因是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部环境  对个人的成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庭环境、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寓言典故】愚人吃饼

   有个人十分饥饿,走到一个店子里买煎饼吃,吃完了六个半,  就觉得饱了。于是这人非常后悔,给自己打了几个耳光,说:“我现在饱了,是由于吃了这  半个饼的缘故。这样看来,前面六个饼是白吃了。如果早知这半个饼就能吃饱,就应该先吃  这半个饼啊!”

   [教学内容]量变与质变

   [简要分析]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事物的变化  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  要准备。吃前面貌的饼,是处在量变阶段,不吃前面的饼,是不会有后面的质变的发生的,  也即是不可能感到饱的。

   【寓言典故】朝三暮四

   宋国有个老头儿,很喜欢猴子,在家里养了一大群。日子一  长,他了解了猴子的性情,猴子也居然懂得了主人的心意。老头儿愈发喜欢了,宁可让家里  人饿着,也要让那些猴子吃饱。不久,家里的粮食快要吃光了。他想减少猴子的定量,又怕  猴子们不肯答应,于是他先对猴子们说:“从今天起,我给你们吃橡子,早上三升,晚上四  升,够了吗?”猴子乱蹦乱跳,表示不满。老头儿又说:“好吧好吧,给你们早上四升,晚  上三升,总该满意了吧?”猴子们听了都摇头晃脑地趴在地上,十分满意。

   [教学内容]量变与质变

   [简要分析]不仅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能够引起质变,而且事  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  质变。故事中的老头正是利用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情形,不失时机地把朝三暮四、朝四  暮三变换了一下,猴子的态度就前后大不一样了。

   【寓言典故】急性汉子

   从前有个急性汉子,刚跨进一家面馆就大声嚷道:“怎么还    不拿面来?”店主拿来一碗面,往桌上一倒,说:“你快吃吧,碗我要拿去洗了。”这个汉  子窝了一肚子气,回到家里告诉妻子:“真把我气死了!”话音未落,妻子连忙打起包袱要  走人:“你死了,我得去改嫁啦。”妻子改嫁刚过了一夜,后夫就闹着要离婚。妻子问他是  什么原因,后夫气冲冲地说:“怪你还不养出个儿子来。”

   [教学内容]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

   [简要分析]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  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有质变的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因此,我们必须重  视量的积累。象这个急性汉子,办事情急于求成,企图立竿见影,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寓言典故】姜从树生

   有个楚国人首次看到生姜,就对别人说:“这东西一定是在  树上结出来的。”别人告诉他:“错了,这是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固执己见,最后说:“我  们打个赌,找十个人来问,拿乘坐的毛驴作赌注。”他们找了十个人问,结果个个都说生姜  是从土里生成的。这个人哑口无言,愣了半天,对别人说:“毛驴让你牵走,可生姜还是从  树上生出来的。”

   [教学内容]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简要分析]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  因而必然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但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  要有一个过程。这个楚国人的固执也说明了这一点。

   【寓言典故】庸医断箭

   有个医生自称善长外科。军营里有位副将在战场上中了流箭,  箭头深深地扎进膜内,他立即请那位医生来施行手术。医生掏出一把大剪刀,剪去了露在外  面的半截箭杆,就要辞退。副将说:“箭头还扎在肉里头,怎么不取出来?”医生说:“这  是内科的事,与外科无关。”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一切  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而这介医生则是在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寓言典故】蓬头赤足

   鲁国有一对夫妻,男的编得一手好草鞋,女的织得一手好麻  布。有一天两口子决定到越国去发展。有人对他们说:“你们搬到越国去,恐怕会穷得揭不  开锅。”两口子不解:“为什么呢?”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可越国人是光着脚板走  路的;麻布是用来做帽子戴的,可越国人是蓬头披发、从不戴帽的。你们虽然手艺不错,可  是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去,不穷才怪呢。”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这对鲁国夫妻到越国去一定会受穷吗?未必!唯  物辩证法主张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变化、发展的过程,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都有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旁人的劝  说看似有一定的道理,实质上是在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越国人的“篷头赤足”,对这对鲁  国夫妻来说,实际上是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只要引导得当,设法改变越国人“篷头赤足”的  生活习惯,不愁生意没有。可惜寓言中的主人公目光短浅,没有看到这一点。

   【寓言典故】黄公嫁女

   齐国有一个姓黄的老相公,很讲究为人谦逊。他有两个女儿,  长得国色天香。有人赞赏他的女儿,但他也常常说:“小女相貌丑陋,不足挂齿。”长此以  往,众人都信以为真。因此,黄公二女丑恶之名远播,到了婚嫁年龄,没有一个人来上门求    亲。卫国有个人死了老婆,无钱再娶,便跑到黄家求婚。等到婚礼完毕,揭开头巾一看,竟  然是个绝代佳人。消息很快传开了,人们才知道黄公过于谦虚,存心把自己的女儿说丑的。  于是,二女儿便有许多名门望族来争相提亲了。

   [教学内容]坚持唯物辨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简要分析]唯物辩证法主张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  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要从矛盾的两个方面看问题,坚持全面性,克服片面性。谦虚本来是种  美德,但过分了就会变成坏事。这位黄公的过分谦虚,结果是断送了女儿的青春。

   【寓言典故】踊贵屦贱

   齐景公在位时,刑法相当残酷,动辄就把人的双脚砍掉。当  时,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职业:专门做假脚出售。有一天,齐景公想叫晏子换一换住所,对他  说:“先生的住宅靠近市场,又狭小,又嘈杂,请换一个清静的住所吧。”晏子说:“这是  先父住过的地方,我的功德远不及先父,这间住宅对我来说已经是够奢华的了。再说家近市  场,早晚买东西方便,对我是很有利的。”齐景公笑着说:“先生住在市场旁边,可知道最  近物价的贵贱吗?”“当然知道。”晏子答道。“那么,什么东西卖得贵,什么东西卖得贱  呢?”晏子答道:“假脚卖得贵且在天天涨价,鞋子卖得便宜且在天天跌价。”齐景公听了  脸色大变,于是就不再滥用砍脚的酷刑了。

   [教学内容]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简要分析]人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表现在人类能积极的能动的  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人在实践基础上不仅能了解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通过抽象思维  活动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认识具有预见性和创造性、目的性和计划  性。典故中晏子抓住了最能反映本质的现象:用“踊贵屦贱”这一事实揭示了齐国刑法残酷、  荼毒人民的重大问题,不露声色地向齐景公劝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这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寓言典故】凿湖容水

   王安石任宰相的时候,力图变革,大力推行农田水利等新法。  一天,一位官员上堂启奏说:“把八百里梁山泊的水统统放光,然后垦成桑田,其利益不可  小看啊。”王甚为高兴,但沉思了一阵说:“可这八百里湖水放到哪儿去呢?”国子监老先  生恰好坐在旁边,开玩笑说:“可以在旁边另外挖一个方圆八百里的大湖用来容水。”王听  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教学内容]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简要分析]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要正确发  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而故事中的主人公却是好大  喜功,主观片面,提出的建议不切实际。

   【寓言典故】以羊换牛

   齐宣王坐在堂上,有仆役牵着一头牛从堂下走过。齐宣王看  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

   仆役答:“今天是祭祀日,杀牛祭钟。”

   齐宣王说:“放了它。我不忍心看它这副可怜相。没有罪而  要它去送死,这有悖仁慈。”

   仆役问道:“把牛放了,钟还要不要祭呢?”

   “钟怎能不祭?这样吧,杀一头羊来祭吧。”

   [教学内容]认识的根本任务

   [简要分析]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个别的、  多变的东西;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    系。以羊换牛、以小易大,仅是事物的现象在变,但齐宣王要搞衅钟祭神的迷信举动没有变,  因而用一头牲畜做牺牲品的需要也没有变。

   【寓言典故】一鸣惊人

   楚庄王莅政三年,从没发布过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  有一天右司马悄悄问楚庄王:“大王啊,我听说有一只大鸟栖息在南山之上,三年不飞、不  叫、不理羽毛,默默无闻,这是什么道理呢?”庄王说:“三年不动翅膀,是为了让羽翼更  加丰满;三年不飞不叫,是为了窥看民间的情况。虽然不飞,一飞就冲天;虽然不鸣,一鸣  就惊人。你所说的意思,我知道了。”又过了半年,楚庄王临朝听政,一下子就废除了十项  弊政,兴办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个民愤极大的大臣,提拔了六个有才能的人担任要职。于  是,楚国大治。

   [教学内容]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简要分析]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上升,需要占有十  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并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楚庄王莅  政三年,没发布什么命令,也没什么政治改革,但并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注重调查研究,了  解国情,体察民意,掌握了第一手资料,然后据此确定方针政策,一朝听政,效果惊人。

   【寓言典故】扣盘扪烛

   有个人生来瞎了双眼,从来没见过太阳。他想知道太阳的模  样,便去问明眼人。别人拿来一只铜盘,告诉他:“太阳的形状象脸盆,是圆的。”瞎子接  过铜盘,敲了敲,发出了当当的声音,他若有所悟地点点头。过了几天,瞎子在街上听见当  当的钟声,高兴地说:“和知道,这就是太阳!”旁人对他说:“不对,太阳是会发出亮光  的,就象点燃的蜡烛。”同时拿来一支蜡烛给他摸了摸。瞎子便牢牢地记在心里。有一天,  他摸到一根竹箫,便对别人说:“这肯定是太阳!”

   [教学内容]创造必要条件认识事物本质

   [简要分析]发挥主观能动性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是实  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前提。但要实现这种上升,还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动脑  筋,运用科学和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否则难免会闹出“扣盘扪烛”式的笑话。  

   【寓言典故】鲁王养鸟

   鲁国的城郊飞来了一只海鸟。鲁王派人把它捉来,供养在宫  殿里,把宫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膳食招待它。可这只鸟被吓得神魂颠倒,  连一片肉也不敢吃、一滴水也不敢沾,只三天便死了。

   [教学内容]深化认识发展认识

   [简要分析]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总是有限的。  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事物各有其本质与规律。人们应当不断地扩展认识,以便在更广阔的  领域内掌握不同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否则,就会象这个鲁王一样,用他供养自己的那一套办  法来供养海鸟,而不是用养鸟的办法来养鸟,结果是把一只鸟活活养死了。

   【寓言典故】獐鹿之辨

   王安石之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有个客人送给他家一头獐和一  头鹿,关在一起。客人问他:“哪只是獐,哪只是鹿?”他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两种稀罕的动  物,看了半天,答道:“獐旁边的那只是鹿,鹿旁边的那只是獐。”客人听了,十分惊奇。  

   [教学内容]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简要分析]在叫维中作出正确判断,基本要求是:判断必须  真实、准确,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判断应当回答实践中提出的问题,能够指导    人们去进行实践活动。王安石之子的回答,表面看来,倒也没错,可究其实质,是废话一句,  因为它没有回答任何具体问题。现实生活中也常有此情形:大块文章,洋洋洒洒,大会报告,  滔滔不绝,但实际上不解决任何问题。

   【寓言典故】儿子也善泅

   从前有个善于游泳的越国人,生了个儿子刚满月。他的母亲  就要把儿子丢到水里去。有人奇怪地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母亲回答:“他的父亲  是个游泳的高手,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教学内容]要重视思维形式的作用

   [简要分析]这个母亲之所以得出“他必定也是个会游泳的人”  得错误结论,是建立在她的“儿子必定象父亲”这个错误前提上的。我们在思维中进行推理,  要获得新和正确知识,必须注意推理的前提必须正确。

   【寓言典故】凿壁移痛

   有个生脚疮的人,流血流浓,痛不可忍,呻吟着对家里人说:  “快,你们快把墙壁给我凿个洞。”洞凿成了,他忙把那只痛脚伸进邻居家里,足足有一尺  多长。家人问:“这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让它痛到邻居家去吧,这回跟我没啥相干  了!”

   [教学内容]分析与综合相结合

   [简要分析]分析也综合是统一的科学思维方法,我们既要注  意在综合指导下的深入分析,又要注意在分析基础上的综合。只有全面考察各要素间的内在  联系,把这些要素综合为一个整体,才能得出正确结论和提出有效方案。凿壁移痛是永远不  可能解决问题的,因为他陷入了只有分析而没有综合

   【寓言典故】负暄献曝

   宋国有个农夫,披着破絮麻布熬过了冬天。来年开春,农夫  在田里耕作,晒着太阳,感到浑身惬意,不知道天底下原来还有广厦温室和丝袄狐裘。他回  头招呼妻子说:“这般享受的办法,别人一定还不知道,等我们去告诉国王,肯定会有重赏  哩。”

   [教学内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简要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要受到社会生活的制约,也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  所受的社会教育等密切相关。这个农夫有这样的想法,是由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和所受  的社会教育等社会存在决定的。

   【寓言典故】子罕不受玉

   有个热衷于拍马的宋国人弄到了一块未经雕琢的浑玉,来献  给子罕。子罕不要。那个人说:“这是块宝玉啊,只配给您这样的君子做器具,那些贪财受  贿的小人可不配用。”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是宝贝,我呢?把不收你这块玉当作宝  贝。”

   [教学内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简要分析]这个宋人把这块玉视作宝贝,而子罕则把严以律  己、不贪污受贿视作珍宝,这是由于他们的价值观不同所致。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寓言典故】反裘负薪

   魏文侯出去游玩,看见路上有一个人反穿着皮袄,毛向里,  皮向外(古时候的皮袄穿时都是毛在外的),背了一捆草。魏文侯问他说:“你为什么要反穿  皮袄背柴呢?”那个人回答说:“因为我爱惜皮袄的毛。”魏文侯说:“你这样做,难道不    知道皮弄掉了,毛就长不住的道理吗?”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两  者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两者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当然,两者相比,社会集体利益  更具有根本性,占首要地位。人个利益必须建立在集体利益之上,没有集体利益,也就不会  有个人利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寓言典故】聪明的鸟师

   有位捕鸟师在湖泽上张开了罗网,撒下了食饵。不一会儿,  成群的鸟雀飞来。鸟师一拉网,所有的鸟儿都网在了网内。这时其中有一只大鸟撑开翅膀,  所有的鸟雀都奋力齐飞,便带着网一起飞上了天空。鸟师抬着头,紧追着鸟网。有人对他说:  “鸟在天上飞,你凭着两条腿,怎么追得上啊?”鸟师答道:“日暮时分,这些鸟儿都要各  自回窠,方向一乱,鸟网就一定会掉下来。”说罢,他仍紧追不止。太阳下山了,网中之鸟  有的要飞归树林,有的想回到山崖,有的往东,有的朝西,翻飞争竞,闹成一团,不一会,  整个鸟网当空落下。鸟师连忙上去,把这些鸟儿都收拾了。

   [教学内容]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现代化建设需要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  使,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这就需要集体主义来统一我们的思想和行动。否则,象这网中之  鸟,最终肯定是什么事也办不成。

   

【寓言典故】子夏胜肥

   子夏去见曾子,曾子对他说:“近来你胖多了。”子夏说:  “我战胜了,所以我发胖了。”曾子不解:“你这是什么意思呢?”子夏说:“我在书房里  读到尧舜禹的道德仁义,十分羡慕;走到街上看见世俗的富贵荣华,也十分羡慕。两种心思  在心中斗个不停,未知胜负,茶饭不思,人也瘦了。”“那现在谁战胜了呢?”“先王的仁  义战胜了。所以我就发福了。”

   [教学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

   [简要分析]以追求利润获取自身利益去激发不同利益主体的  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驱动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人们为  “富贵荣华”而奋斗。但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必须时刻牢记: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  济,追求物质利益的手段必须正当、合理、合法。这个故事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处理义利  关系很有借鉴意义。

   【寓言典故】埋两头蛇

   孙叔敖还是小孩时,有一次出去玩耍,看见路上有一条两头  蛇。他把这条蛇杀了埋到了地里。回到家里,他就哭个不止。他的母亲问他为什么哭?他回  答说:“我听人说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刚才我看见了两头蛇,恐怕要死了,再也看不到  母亲了。”他母亲问:“两头蛇现在在哪里?”他说:“我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  他母亲听了说:“你做了一件好事,上天会给你好报的。后来,”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  还没有上任,全国人民都相信人的仁德。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坚持集体  主义的价值取向,首先要求我们正确处理个人和他人的关系,做到:尊重人、主动关心人、  尊重他人的正确利益。孙叔敖面对“死亡”,仍能做到“怕别人看见,把它打死埋掉了”。  这种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寓言典故】盗牛者说

   衙役押着个偷牛的犯人经过大街,有个熟人见了犯人很惊讶:    “你犯了什么罪啦?”犯人回答说:“悔气撞出来的,上次在街头上闲走,见地上有根草绳,  以为有用,顺手拾了起来。”熟人回答道:“拾根草绳也犯法?”犯人回答:“说不清楚,  我哪里知道草绳那头还拴着一头小牛呢?”

   [教学内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简要分析]这个犯人实属极端个人主义,但却还要给自己找  美丽的借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的新问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  集体,心中有国家。

   【寓言典故】不死之药

   有人来向楚王进献不死之药。传达官拿着药走进内宫,迎面  碰到卫队射击手。射手问他:“你手上拿的是什么,可以吃吗?”传达官说:“这是不死之  药,怎么不可以吃?”射手听了,一把夺过药吞了下去。楚王大怒,命人将那位射手斩了。  射手托人到楚王面前辨白:“射手是问了传达官‘可不可以吃’,传达官说‘可以吃’,他  才吃的,这不是他的错,而是传达官的罪过。而且,这客人送来时说是不死之药,可是射手  刚吃下肚,就要被大王杀掉,这就明明是催死之药嘛。这说明是客人在欺骗大王。您要是杀  了射手,就是要让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宁愿听别人欺骗自己。”楚王听了这话,就把那个射  手放了。

   [教学内容]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简要分析]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总是要受到自然规律  的制约。但历史上总有些人妄图长生不老,到处寻求不死之药。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不死之  药是没有的,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必然具有自然性。

   【寓言典故】一目之罗

   有一群鸟飞来了。捕鸟人布了一张大网,结果网到了不少鸟。  有个人在旁边仔细观察,发现一个鸟头只钻一个网眼,于是心里就想:何必那么麻烦,把许  多网眼结在一起呢?他回到家里,就用一截一截的短绳子结成许多小圈圈,准备也去捕鸟。  别人问他:“这是做什么用的?”他回答说:“去网鸟用的。反正一只鸟头只钻一个洞,我  这种网岂不比一张大网省事多么?”

   [教学内容]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简要分析]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与  社会相互区别,不能等同,另一方面,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这个典故正说明了  这一点:捕鸟用的网固然是由一个个网眼构成,但如果离开了整张网,靠个的网眼是肯定捕  不到鸟的。

   【寓言典故】再作冯妇

   从晋国有位勇士,名叫冯妇,善于打虎,闻名全国,被提拔  作了士人。一次,冯妇和许多士人乘车经过一座山头,有许多老百姓举着锄头、木棒,正在  追杀一只老虎。这只猛虎背靠山崖,面对众人,怒跳狂吼,吓得众人不敢上去碰一碰。忽然  有人发现冯妇,大家连忙迎上来,请她打虎。冯妇二话没说,振臂下车,老百姓看了一起欢  呼叫好;而车上那些士人都在嘲笑冯妇身为士人,却不成体统。

   [教学内容]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简要分析]老百姓欢呼叫好,并不是因为冯妇成了士人,而  是由于冯妇下车打虎为民除害,这体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人对社会的  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而车上的其他士人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寓言典故】凿壁偷光

   匡衡年青时十分好学。但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    就不能读书。他见邻居家有烛光,就在墙壁上凿了个小孔,让微光透过小洞照在书上。就这  样他常常学习到深夜。他们乡下有个大户人家,并不识字,但有很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  打工,却不要一个工钱。主人家很奇怪,问他要什么,他说:“只要能读遍你家藏书,我就  满足了。”主人很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终成西汉有名的学者,做过汉元帝的丞相。

   [教学内容]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

   [简要分析]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提供一定的条件,同  时也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条件。匡衡之所以终成大学者,是与他的个人主观努  力分不开的。

   【寓言典故】爱钱忘命

   永州地方的人都很会游泳。一天,江水暴涨,有五六个人划  着一只小木船横渡湘江,船到中流,被大浪打翻,拼命向岸边游去。其中一位使出全部的力  气,也游不了几尺。同伴问他:“平日你最会游泳,今天怎么了?”他回答说:“我腰上缠  着一千枚大钱,重得很,所以游不动了。”同伴说:“怎么还不丢掉呢?”他没有回答,只  是摇头。不一会儿,更加游不动了。已经上岸的同伴对他说:“你好愚蠢,被钱迷得太深了!  命都顾不上了,还要钱干什么?”他还是摇头,最后,沉到水下淹死了。

   [教学内容]走出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误区

   [简要分析]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  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这种价值观是错误的,也是非常有害的,如不  加以自觉的抵制,必象故事中的主人公一样,会被金钱淹死。

   【寓言典故】秀才断事

   有个乡下人谈论自己的志向,说:“我要是有一百亩稻田就  心满意足了。”邻居听了,心生嫉妒,便说:“你要是有一百亩田,我就养一万只鸭,吃尽  你的稻子。”于是两人争吵不休,便去衙门告状。他们不认得衙门,经过一座学堂,见是红  墙大门,就扭打着走了进去。正好有个秀才在大堂上踱方步。他们以为是县官老爷,便跪在  地上,各诉状情。秀才说:“这样吧,你们一个买起田来,一个养起鸭来,待我做了官,再  给你们审理这件案子。”

   [教学内容]在奋斗是实现理想

   [简要分析]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又可以转化成现  实。但理想要转化成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就主观而言,特别需要艰苦奋斗,绝对不能  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秀才所言,正是此意。

   【寓言典故】愚公移山

   北山有位愚公,年已九十,立志要把阻挡门前交通的太行、  王屋两座大山搬掉。率邻子孙开山垦壤,用锹挖、用肩挑,用箕畚运到别处去,一年往返一  次。智叟劝他不要白费劲。愚公说:“我的决心下定了,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生孙子,孙  子又生儿子,可以一代一代地搬下去。而山呢?搬掉一挑土,就少一挑土,这样下去,还怕  它不平吗?”愚公的这种干劲,感动了上帝。上帝就命令神把两座山搬走了。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这个故事的本意在于强调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面对挑战,克服困难。我们深为愚公的这种精神所感动的同时,也不免要问:“为什么一定  要用锹挖、用肩挑,一年才往返一次,而不用现代化的机器和运输工具呢?”因为实践是客  观的物质性的活动,其手段是客观的:构成实践手段的材料是物质性的东西;制造实践手段  不能随心所欲,使用实践手段也不能随心所欲,它们都是由客观历史条件决定的。

   【寓言典故】马价十倍

   有人牵着一匹骏马在集市上卖,整整站了三个早上,连上来    问个价钱的人也没有。这人便去求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卖了三天都没人要。麻烦  您老帮个忙,只消在我的马旁边站一站,看一看就行了。小人定有酬谢。”伯乐就踱到集市  上,在经过马身边时瞟了两眼,又回头看了一下。人们听说了,蜂涌而来,抢着要买这匹马,  马价立刻提高了十倍。

   [教学内容]实践的特征

   [简要分析]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是客观物  质性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卖马人为什么要去求助于伯乐呢?  目的很明确,就是要利用伯乐的活动来提高马的知名度,从而顺利的把马卖出去。这正说明  了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