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失落的空间——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场所特征的流变与发展

本文档由 no_way 分享于2011-03-28 22:29

本文以大学校园室外空间环境为研究对象,引入了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以现象学为出发点的场所理论,观察环境并考察生活世界中人们的空间体验。 本文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大学校园建设热潮中存在的“空间失落”的环境危机问题,使校园的场所意义受到了损害;接着搭建了现象学、建筑现象学(主要是场所理论)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该问题和对大学校园的规划设计进行理论研究。然后以时间为主线,回顾了中西方大学校园的发展历程,重点分析了不同时期大学校园空间形态和场所特征的流变,由两者共同表达出来的场所精神的变化也随之呈现,其中提炼出了引起这种变化的空间形态元素和场所特征因素。同时,本文还阐释了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构建具有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和闵行校区的直观体验作实证分析。最后从传承创新和借鉴西方成功经验的角度,提出了寻找回“失落空间”的建议。
文档格式:
.pdf
文档大小:
986.16K
文档页数:
82
顶 /踩数:
0 0
收藏人数:
4
评论次数:
0
文档热度:
文档分类:
论文  —  毕业论文
添加到豆单
系统标签:
校园 空间形态 场所 流变 失落 大学
下载文档
收藏
打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推荐豆丁书房APP  

获取二维码

分享文档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复制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复制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复制

默认尺寸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分享到